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是中国东南地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培养体系。作为福建省属重点高校中博士点数量最多的单位,该校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培养为特色,形成了涵盖文、理、工、法、教育等10大学科门类的研究生教育格局。截至202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近6000人,拥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历史沿革与学科布局
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经三个阶段:1984年成立研究生科,2012年正式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上形成7大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予体系,覆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优势领域,其中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拥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生态学、统计学等前沿领域建立显著学术优势。
二、师资力量与培养模式
学校实施双导师制和国际联合培养,现有190余名博士生导师和900余名硕士生导师,其中包括3位双聘院士和7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培养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 跨学科课程体系:开设400余门研究生课程,支持文理交叉选修
- 专业学位多元化:涵盖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
- 国际合作项目:与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共建美术专业硕士联合培养
三、科研平台与学术资源
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多层级科研支撑体系。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37项,在《Nature》子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年均200余篇。学术资源建设方面:
- 文献保障系统:馆藏纸质文献328万册,拥有元明清善本古籍900余种
- 学术期刊矩阵: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4种核心期刊,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
- 创新实践平台:建设61个校外实训基地,与华为、网龙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四、培养机制与支持体系
研究生院实施分类培养机制,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制定差异化方案。奖助体系包含:
- 国家奖学金(博士3万元/年,硕士2万元/年)
- 助研津贴(覆盖100%全日制研究生)
- 三助岗位(年均提供800个教学助理岗位)在住宿保障上,旗山校区建有研究生创新公寓,配备独立学习空间和跨学科交流沙龙,非全日制研究生享受弹性学制和周末集中授课服务。
五、区位优势与社会服务
依托福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区位优势,研究生院设立东盟研究中心和台湾研究院,年均培养200余名国际研究生。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近三年完成福建省数字经济规划等重大课题46项,专利转化率达38.7%,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闽江学者"创新模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