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通过理论武装、课程创新、实践融合、文化浸润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该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七个着力”总体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覆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文化阵地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理论引领与课程创新双轮驱动
学校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框架,构建起“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在理论武装方面,通过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年均开展校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0次,编印学习资料5期,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全覆盖。课程建设上创新推出“2234”教学模式,将集中讲授、实践体验、研讨创作融为一体,打造国家级一流思政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网络。数据显示,全校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34项,获批省级示范项目29项,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的教学格局。
二、实践育人构建“行走的课堂”
学校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同题共答”育人共同体。依托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与科研院所共建实践基地,将军工文化、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暑期组织30余支实践团队,赴核工业基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在中核四〇四等国家重点单位实地感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创新开展“国防军工特色文化资源赋能科技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包含资源、师资、课堂等6个子系统的育人生态,使实践教学覆盖率达100%,相关成果获《光明日报》专题报道。
三、数字赋能与文化浸润双向发力
在传播矩阵建设上,学校构建“报、网、微、台、站、屏”全媒体平台,官方新媒体总粉丝量突破35万,年均发布推文近3000条。创新开设“学思想 见行动”“青春榜样”等10个专题栏目,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文化育人方面,重点打造校史馆、钙华展览馆等8类特色文化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技文化进行场景化呈现,形成“一院一品”的文化育人品牌。数据显示,2024年新建拉美文化馆、机器人创新基地等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浸润活动百余场。
四、师资建设与评价改革协同推进
学校构建“大师资”体系,培育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通过“高位-高味-高效”三阶培养机制,要求教师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又具备跨学科视野,近三年教师团队发表思政类核心论文40余篇。评价体系上推行“知识共享—意义共享—价值共享”递进式考核,将社会实践成果、文化创新项目纳入学分评定,形成全过程育人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