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的经济学专业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大应用观”为指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经济学院与金融学院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科交叉和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经济理论基础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政府、金融、企业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一、学科基础与培养目标
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专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05年随学校正式建立而发展壮大,是该校最早开设本科专业的学科之一。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中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工具,同时具备经济分析、预测决策、规划管理等实务能力。课程体系强调“经济理论+金融实务+管理技能”的三维融合,例如通过产业经济学与证券投资学的联动教学,强化学生对宏观政策与微观市场的综合研判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三大特色:
- 多学科交叉架构:主干课程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四大领域,包括:
- 基础理论模块:经济学原理、中级经济学
- 应用技能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
- 工具方法模块: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
- 实践导向教学:依托省级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和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模拟经营、数据建模等实训项目。例如在金融理财与量化投资课程中,学生需完成股票交易仿真系统操作与风险收益分析报告。
- 区域经济研究优势:以区域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两大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结合苏北地区产业转型需求,开设发展经济学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政府智库课题。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7%,其中包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徐州市拔尖人才等14人,形成了一支“教授领衔、博士支撑、校企协同”的教学团队。科研方面,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徐州自贸区政策设计、淮海经济区产业链优化等实践领域。学生可通过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平台参与田野调查,将课堂理论与区域经济案例分析相结合。
四、实践教学与就业路径
专业构建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创新创业项目”的三级实践体系:
- 校内实训:使用Wind金融终端、SPSS统计软件完成宏观经济数据建模;
- 企业参访:定期组织学生赴广东材料谷产业园、徐工集团等企业调研产业经济生态;
- 双创培育:依托校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与政校企公司合作开发跨境电商运营、信用风险评估等实战项目。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流向政府部门经济分析岗(35%)、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40%)、企业战略规划部门(25%)。约15%的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部分优秀案例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成果展。
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专业通过动态调整课程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未来,随着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新兴方向的拓展,该专业将进一步完善“理论—实践—创新”闭环,为淮海经济区输送更多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