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唯一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航空航天智能工程河南省特需急需骨干学科群,构建起覆盖基础理论、核心算法、行业应用的立体化课程框架,与无人机自主飞行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深度联动,培养既掌握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航空场景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进入航空系统就业率达35%,参与C919配套项目占比超40%,展现出强劲的行业适配性。
一、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专业以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为核心技术突破口,构建"基础理论+行业场景+科研实战"的递进式培养模式:
- 学科交叉基础:开设《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等通识课程,强化科技伦理意识
- 核心技术矩阵:重点建设《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主干课程
- 航空特色应用:设置《无人机控制系统》《航空视觉导航》等方向课,2024年新增L4级自动驾驶无人车技术实践模块
该体系通过四年一贯制培养,将航空工业的飞行器结构优化、空地协同算法等关键技术融入课程设计,实现专业能力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虚实结合的实践平台
专业构建了"实验室-产业基地-竞赛平台"三级实践体系:
- 智能工程学院拥有价值2475万元的实验设备,可开展视觉SLAM、群体智能决策等前沿实验
- 与新石器慧通共建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真实场景的L4级无人车开发环境
- 学生团队研发的两栖救援无人机"悟空"获2024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实现生命探测精度达98.7%
通过朋辈导师制和双轮驱动课程思政,近三年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23项,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5%。
三、产学研贯通的培养路径
专业采用"1+N+X"课程体系,其中:
- "1"指《人工智能与未来》通识必修课,2024级已实现全员覆盖
- "N"包含《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原理》等6门核心基础课
- "X"设置航空图像处理、智能物流算法等8个方向选修模块
校企合作方面,与中航工业共建的实习基地提供航空质量检测、飞行器故障诊断等实战项目。2024届毕业生参与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数据建模项目占比达28%,开发的航空物流指数模型已投入实际应用。
四、面向未来的发展布局
随着学校博士点申报工作的推进,人工智能专业正加速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 硕士阶段新增无人机协同控制研究方向
- 与航空宇航学院联合开设《智能飞行器设计》交叉课程
- 2025年获批河南省航空视觉处理工程中心,计划三年内建成国家级平台
在师资建设方面,通过航空智能工程骨干学科群汇聚了包括2名长江学者在内的跨学科团队,2024年完成教师华为昇腾AI认证全覆盖,确保教学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