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的历史学专业扎根于粤东文化沃土,历经百年积淀形成独特办学体系。该专业肇始于1985年设置的历史学专科,2000年升格为本科,2019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与深圳大学共建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成为粤东地区历史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依托千年韩山书院文脉,专业建设融合了潮汕文化研究与师范教育双重基因,构建起"学术传承+应用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设置凸显历史学基础与地方文化特色。核心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等学科主干课程,同时开设潮汕历史文化、华侨华人研究等特色选修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尤为突出,学生需参与古窑址考察、博物馆实践、档案修复实验等实操训练,近三年建成4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这种"课堂+田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通史脉络的同时,深化对区域社会变迁的认知。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高水平学科支撑。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占比达56%,包含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学科带头人陈海忠教授领衔的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3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特别在潮学研究领域,依托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专门史",形成华侨华人、海洋贸易等特色研究方向,建有全国首个档案产业学院。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体现在升学就业数据上。专业年均考研率达15%,毕业生进入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深造,部分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就业方向覆盖基础教育、文博机构、政府机关三大领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在2023年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学生包揽历史组前三名,显示出扎实的师范技能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注重平台资源整合,构建起多层次研究体系。除省级重点实验室"粤东地方文献与档案实验室"外,还设有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地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馆藏资源独具特色,拥有数字化民国汕头商会档案2000余卷、潮汕古族谱100余种,为学术研究提供珍贵史料支撑。这种"平台+文献"的资源配置,使专业在地方文化挖掘与国际学术对话中保持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