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自2003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培养国际化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平台。该专业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跨学科课程设计和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了覆盖本科至硕士阶段的完整培养链。其特色在于国际化视野与实践能力并重,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汉语教学能力,还能胜任中外文化交流、涉外文秘等多元化工作。
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烟台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身为“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后逐步形成本硕贯通培养体系。2014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山东省内较早拥有该学科完整培养体系的高校之一。学院整合了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资源,建立起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并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形成互动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课程设置强调“语言+文化+教育”三维融合,核心课程包括:
- 语言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 文化类: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概论、中外文化交流史;
- 教育类: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法。
培养方案注重国际化特色,通过英语精读、第二外语(如韩语)等课程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中华才艺训练模块,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播技能。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学院现有在编教师2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55%(11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60%(12人),70%的教师具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科研方面,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形成以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传播为主的研究方向。依托烟台大学语言研究所,学院每年邀请海内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实践平台与就业前景
学院构建了立体化实践体系:
- 校内平台:语音教室、汉语角、微格教学大赛;
- 校外基地:与烟台韩国学校、耀华国际学校等共建教学实习基地;
- 国际通道:通过国家汉办选派学生赴泰国、蒙古等国担任汉语志愿者。
近五年年平均就业率70%以上,25%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60余人入选国家汉办海外志愿者项目,部分学生成为国家公派教师,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推广。
奖学金与国际合作
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烟台大学为符合条件的非中国籍学生提供硕士、本科及短期研修资助。例如,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申请者需达到HSK五级210分,并优先考虑已签署任教协议者。这一机制吸引了全球40多个国家的学生,形成中外学生“一对一互学互助”的独特生态,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国际化基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