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农学底蕴,形成了以植物应用为核心、设计与生态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始于1951年园艺系,2008年发展为园林与林学院,现设有园林、风景园林等本科专业及硕士点,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立足胶东半岛区位优势,融合农学、生态学与设计学,通过产教融合与创新实验班等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的行业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注重多学科交叉与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干课程包括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园林生态学等,同时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预算等现代技术课程。例如,风景园林专业增设高等数学与艺术原理,强化逻辑思维与美学素养。创新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与全程导师制,通过产教研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参与青岛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优化项目。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拥有44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博士占比达54.5%,包括7名归国博士和6名博士后。以郝青副教授为例,其团队在牡丹种质资源创新领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Plant Cell Reports》等国际期刊,并指导学生获省级竞赛奖项。学院还聘请刘庆华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推动学科与行业标准接轨。
实践教学体系覆盖全产业链,建有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园林工程实验室等设施,以及3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参与北方果树品种资源圃的植物繁育,或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近五年,教师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9项,科研经费超500万元,研发的7个果树品种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毕业生就业涵盖城乡规划、生态修复、园林工程等领域,部分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
学科创新方面,专业聚焦园林植物分子发育与生态修复技术两大方向。在植物育种领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解析牡丹花色形成机制;在生态层面,开展城市绿地碳汇效能研究。风景园林硕士点下设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产保护方向,与林学专业协同发展,探索滨海盐碱地景观修复技术。这种农艺结合与生态优先的理念,使专业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