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三大专业之一,其发展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贸易经济系。经过多次调整与整合,该专业现隶属于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并依托“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平台,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其学科实力在2024年软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8位(A+等级),在区域内外贸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以下从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师资科研、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
该专业以国际贸易学为核心,构建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学科生态。本科阶段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四个方向,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教育部国家管理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硕士点包括国际贸易学和世界经济,博士点聚焦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延伸至大宗商品价格、贸易与环境等前沿领域。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辅以Python和SQL数据分析工具的教学,强化学生的数字化能力。
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教学,覆盖所有主干课程,并引入美国、日本等海外师资,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方案强调“三创教育”(创新、创业、创造),通过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国际贸易沙盘模拟等竞赛,以及“1+X证书”制度(如国际贸易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推动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此外,学院对部分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和创业教育,2025届保研率达历史新高,25名保研生全部进入985/211高校,体现了培养质量的优势。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3人,并聘请了对外经贸大学王林生教授等知名学者担任名誉院长。近五年,教师团队在国际贸易政策、全球价值链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30余项。学院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派出20余名教师赴欧美国家访学,科研团队主持的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研究中心、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成为区域智库。
四、就业前景与行业认可
该专业毕业生在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经贸部门就业优势显著。据调查,约40%的毕业生进入涉外经贸企业,30%任职于金融机构,其余分布在科研院所及国际组织。学院与深圳、上海等地的行业协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年均参与进出口模拟操作、国际商务谈判等实训项目超50场次。用人单位评价显示,学生因“信敏廉毅”素质和实操能力突出,在跨境电商、国际投融资等新兴领域表现亮眼。
五、未来发展与挑战
面对AI+金融趋势,学院计划增设量化投资、数字贸易等方向,强化学生的技术融合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合作,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合作专业的建设。当前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平衡传统贸易理论与新兴业态的教学比重,以及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总体而言,该专业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创新培养模式,持续为外贸领域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