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设置了光电低碳材料与器件和储能材料两大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材料制备与表征、新能源器件设计、系统运维管理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涵盖基础理论、实践创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毕业生在新能源龙头企业就业率超过60%,研究生录取率长期保持在35%以上。其培养方案既注重解决光/电催化材料、氢能源材料等前沿技术难题,又强调在电力储能、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场景中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聚焦行业痛点
专业设置四大培养目标:一是掌握数学与工程基础解决复杂新能源问题;二是培养职业道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强化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四是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以适应行业变革。通过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14门学位课程夯实理论基础,配套节能减排综合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创新课程,形成“理论-实践-产业”闭环。特别在储能领域,学生需掌握蓄能原理及技术、新能源电站维护与管理等关键技术,能独立完成从材料研发到储能系统集成的全流程设计。
学科平台与资源优势显著
该专业拥有国家新工科专业和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双重认证,建有储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太阳能高值利用与绿色转换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实践教学中采用“企校合作中心+省级实训基地”模式,与湖北三峡实验室共建研发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氢燃料电池材料开发、光伏组件性能优化等实际项目。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20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供海外访学与科研交流机会。
师资力量凸显科研转化能力
教师团队博士率达100%,包含:
- 谭新玉教授(国家新世纪人才):主导光伏发电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奖励4项;
- 叶立群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在环境与能源催化领域发表SCI论文150篇,连续三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孙小华教授:专注锌空气电池研发,在Small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专利技术已应用于储能电站。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4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技术成果转化率达32%。
升学就业实现多元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如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电力系统储能(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科研院所三大领域。2023届本科生中,保研至中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占比12%,入职央企/国企比例达55%,部分学生进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深造。典型案例包括:
- 甘世丽(保研中南大学):本科阶段参与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发表SCI论文2篇;
- 张某某(任职三峡集团):负责抽水蓄能电站材料检测,获集团科技创新奖。
该专业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每位新生配备专业导师)、学科竞赛培育(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57项)等特色机制,持续为新能源行业输送“懂材料、精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专业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液流电池系统集成等方向的研究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