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深厚底蕴,形成了以文学理论与文化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1978年办学历史延续至今,已发展为海南省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高水平师资团队。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学科基础,还能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为区域文化发展输送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课程设置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展开,强调对中外文学经典的深度研读与批判性思维训练。例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贯穿先秦至明清的文学脉络,结合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学现象的解读能力;美学与西方文论等课程则通过跨文化比较,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基础教育岗位,也能在文化创意、出版传媒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
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应用型导向。核心课程包括:
- 大学写作:强化逻辑表达与创意写作能力
- 语言学概论:解析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文学概论:掌握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框架
- 外国文学史:建立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认知体系同时,专业依托海南省南海文明研究基地等平台,开设海南文化专题选修课,将黎族文化、海洋文学等特色内容融入教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校内外协同育人。学院推行“人文讲堂”学术品牌,定期邀请作家、学者开展讲座;通过“山海流韵”文艺晚会、“美韵杯”朗诵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实习基地覆盖三亚市融媒体中心、中小学等20余家单位,学生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志编纂等真实项目。近五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与考研录取率均居全校前列,部分学生赴东盟国家担任汉语志愿者,体现了专业的国际拓展潜力。
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约35%进入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30%任职于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岗位,另有20%选择在新闻出版、文化产业机构从事编辑策划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动,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与中国—东盟教育培训项目,为跨国企业的文化传播岗位储备人才。近五年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反映出社会对复合型中文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
该专业的特色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地域文化研究深度融入课程,例如黎族通史等国家级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二是“师范+应用”双路径培养,既保留传统师范基因,又通过秘书学、公文写作等模块增强职业适应性;三是国际交流平台的支撑,学生可通过台湾高校交换生项目或东南亚汉语教学实践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特色使该专业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持续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