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依托食品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学科平台,聚焦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该专业以长江学者方正锋教授领衔的12人核心团队为支撑,形成了覆盖食品原料品质评价、营养代谢调控、功能因子开发等领域的完整学科框架。通过整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余项科研项目资源,团队在功能食品开发与健康评价领域积累了显著优势,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在学科建设层面,专业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搭建了涵盖代谢组学分析、食品加工技术、营养健康评价的三大实验平台。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将生物化学、食品免疫学、精准营养学等核心课程与美拉德反应机理、肠道菌群互作机制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特别设立的“六个一”工程育人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反哺教学,使学生在“挑战杯”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50余项,升学率稳定在30%以上。
科研创新方面,团队在食用菌功能成分开发与精准营养调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香菇精深加工,运用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美拉德反应对风味物质的影响,发现麦芽酚等关键香气成分,相关成果发表于《Food Chemistry》(IF=8.8)。在代谢机制研究中,首次揭示藏茶多酚通过调节白色脂肪细胞代谢重编程实现肥胖预防的分子路径,该发现为功能性茶制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团队开发的藤椒油标准化加工技术使原料利用率提升40%,相关技术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技术转化与服务网络覆盖川渝地区20余家食品企业,形成“基础研究-中试生产-产业推广”的协同创新模式。在纽菲特乳业合作项目中,团队优化乳蛋白水解工艺,开发出具有降血压功能的肽类产品;为雅乐鲜生物科技设计的食用菌脆片生产线,实现年产值增长3000万元。针对乡村振兴需求,团队在芦山县建立的树虫草甜茶深加工基地,使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相关标准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控制技术体系。
人才培养突出“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包含临床医学概论、公共营养学、功能食品学的跨学科课程模块。通过新“食”代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活动,引入朱蓓薇院士等顶尖专家资源,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毕业生在功能食品研发与营养政策制定领域表现突出,近四年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多人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