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以服务长三角地区医疗健康产业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该专业通过错位发展策略,与母体院校南通大学的医学类专业形成互补,聚焦医学实验技术领域的前沿需求。依托实验动物中心等优势资源,专业构建了“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毕业生可在医院、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等多领域发挥专业价值。
在培养体系方面,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前三年侧重基础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系统学习,第四年进入医疗机构或科研单位进行临床实践与毕业实习。核心课程包含基础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同时开设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方法学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对比较医学研究方法和疾病动物模型开发的掌握。例如,学生需学习电磁辐射致动物模型构建、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前沿技术,这些内容直接对接行业实际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三大特色:
- 交叉学科融合: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整合,例如病理解剖学与仪器分析课程结合,培养学生从病理机制到实验检测的全链条分析能力;
- 技术导向强化:通过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建立现代生物技术基础,配合动物实验操作等实训环节提升动手能力;
- 创新能力培养:设置科研思维训练模块,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如优秀学生曾独立完成小鼠模型构建、He染色等实验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四个维度:
- 校内实验平台:依托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开展斑马鱼饲养、动物解剖等基础技能训练;
- 临床教学基地:与30余家三级医院合作,安排学生进入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轮岗;
-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加入教师团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课题等研究;
- 学科竞赛拓展: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大赛、创新创业竞赛,近三年学生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汇聚了朱顺星教授领衔的教研团队。作为江苏省实验动物专家组成员,他带领团队在疾病动物模型开发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例如建立电磁辐射致突变动物模型的研究发表于《Mutation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6%,教授与副教授占比70%,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学生可深度参与教师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或药物作用机制探索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在就业与升学方面,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类领域:
- 医疗机构:在三级医院实验室从事病理检测、检验技术工作;
- 生物医药企业:参与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估;
- 科研院所:担任实验技术员或攻读硕士研究生,2023届毕业生升学率显著提升,部分学生进入国内知名医学院校深造。通过“早临床、多临床”的培养策略,学生在实习阶段即可接触真实工作场景,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