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其集成电路技术专业自2019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中最早成立且规模领先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模块化课程体系及高水平师资团队,培养具备版图设计、芯片验证和工艺管理等核心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培养模式、核心优势及发展成果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该专业瞄准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测试两大产业环节,依托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平台,与华润微电子、无锡力芯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班和冠名班。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掌握EDA技术和Altium-CAED等工具应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显著提升,2022年校企合作项目获评江苏省示范组合。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实战能力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专项+拓展”三层架构:
- 半导体器件与工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STM32单片机应用技术培养设计能力
- 虚拟仪器技术、芯片验证项目实践提升工程应用水平特别引入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集成电路开发与测试、设计与验证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9年曾获高职组一等奖。课程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牵头完成教育部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上线21门标准化课程,覆盖芯片制造全流程。
三、院士领衔的师资团队保障教学质量
专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领衔的跨领域师资队伍,整合了:
- 国家教学名师孙伟锋(东南大学)
- 企业带头人毛成烈(力芯微电子副总经理)
- 省级技术能手和“333工程”领军人才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15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SCI及核心论文19篇,获国家专利46项(含发明专利13项)。其主导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青蓝工程优秀团队,为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四、升学与就业双通道成果显著
该专业构建了“专科—本科”贯通培养体系,2019年起与常州大学开展4+0专本联合培养,拓宽学历提升路径。就业方面,毕业生主要进入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设备维护领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95%,在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企业就业比例达75%。专业影响力持续提升,2022年位列“金平果”全国高职同类专业竞争力第三名,为行业输送了大批掌握逻辑提取和系统验证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不仅解决了集成电路产业中版图设计和工艺管理环节的人才缺口,更以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和动态调整的课程模块,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未来随着半导体国产化进程加速,这种“校企共生、课证融通”的模式将继续释放产教协同创新效能。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