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学院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需求设立的工科特色专业。该专业以废弃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为核心,聚焦化工、冶金、新能源等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工学学士学位教育体系,构建了覆盖"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工程实践"的完整知识链,在山西省内同类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架构
该专业采用"基础模块+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以环境工程原理和化工原理为理论基石,延伸至资源循环分离工程与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通过三个维度强化能力培养:
- 工艺流程设计:依托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验室,开展资源回收模拟实验
- 工程设备操作:在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进行设备选型与运行训练
- 技术经济分析:引入工业技术经济学课程,建立项目可行性评估能力
二、技术特色:面向产业需求的四大方向
专业设置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重点发展:
- 二次资源再生技术:聚焦冶金废渣、煤化工固废的资源化利用
- 清洁能源材料开发:涉及锂离子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技术
- 碳中和技术路径:研究工业过程碳捕集与资源化转化
- 智能监测系统:开发资源循环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平台通过再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课程,将循环经济理论与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实践紧密结合。
三、就业前景:多领域覆盖的岗位矩阵
毕业生可在三大类机构实现职业发展:
- 政府监管部门: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循环经济办公室的技术管理岗
- 科研设计单位:从事资源化工艺研发(如化学反应工程优化)
- 生产企业:在新能源材料制备、固废处理等环节担任工程师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约35%毕业生进入华新燃气、太钢不锈等省内龙头企业,15%考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研究生。
四、专业优势:校地协同的创新平台
该专业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共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产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2025年山西省专业评估中,该专业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指标上位列同类院校首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