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顺应国家"新工科"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作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以"校-政-企校"协同培养模式为核心,致力于为职业教育和智能制造领域输送兼具教育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体系既注重传统机械工程基础,又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形成了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双轨并行的育人特色。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立足吉林省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面向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通过"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培养路径,重点培育掌握智能制造系统设计、智能装备研发和生产运维管理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强调学科交叉性,主干课程涵盖机械原理、控制工程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智能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模块,形成"机械+信息+控制"三位一体的知识架构。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独特的"四阶梯"培养模式:大一开展传统加工与数控技术实训,夯实基础技能;大二聚焦三维建模与智能装备操作;大三实施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大四通过"师徒制"顶岗实习完成职业能力转化。这种递进式培养与智能制造产线集成实验室、机器人应用实验室等实践平台相结合,使学生能深度参与智能工厂模拟、工业物联网系统调试等实战项目。
在产教融合方面,专业与长春合心机械、吉林省通用机械等龙头企业共建"吉通工程师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施"2.5+1.5+1"校企协同育人计划。前两年半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后一年半进入企业参与智能生产线改造、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项目,毕业后还可通过企业工程师认证实现无缝就业。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检测技术、数字化工厂管理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对于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独创"双师三导师制":除校内学术导师外,还配备企业工程师和中职名师联合指导。课程体系嵌入职业教育学、专业教学法等师范类核心课程,并通过"职教师资实验班"开展教学技能特训。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吉林省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师资中占比超50%,20余人已成长为职业院校校长。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约40%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成为"双师型"教师;35%任职于汽车制造、智能装备等领域企业,从事智能产线设计、工业互联网运维等技术岗位;另有25%选择攻读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专业与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建立推免合作,前18%的优秀学生可直接保送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