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的舞蹈表演(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以东北地域特色为核心,构建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中国民族民间舞系,通过系统性课程设置与实践平台,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2025届毕业生系列展演中,其专场以“四季须臾·肆伍思舞”为主题,将春、夏、秋、冬四季与民族舞蹈精髓结合,展现了蒙古族的豪迈、藏族的虔诚、傣族的柔美等多元民族风貌。这种教学与展演并重的模式,既传承了民族舞蹈文化,又强化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教学体系与课程特色
- 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涵盖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剧目课、毯技课等,注重基础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的民族民间舞学科强调东北秧歌等地域特色舞种的教学,形成“表教合一”的育人模式。 - 技法与文化融合:
教学中强调舞蹈内涵与技法的统一。例如,通过《激扬布鲁》等作品还原蒙古族狩猎场景,将“布鲁”这一非遗工具融入舞蹈动作设计,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
实践平台与创新能力培养
- 展演与赛事结合:
学院定期举办毕业生专场展演和招聘活动,如2025届展演中,《永远的赞歌》《花在盛世高歌》等作品通过道具运用和情感表达,展现东北秧歌的韵律美。学生作品多次入选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桃李杯”等赛事,强化艺术竞争力。 - 原创作品孵化:
鼓励学生参与编创,如现代舞系专场以“另起一行”为主题推出《Follow the moon》等原创剧目,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化传承策略与教学创新
- 民族元素渗透:
教学中开设服饰认知课,将民族服饰作为文化载体。例如,《云朵里的回响》通过藏族服饰与舞蹈动态的结合,传递地域风情。 - 跨学科整合:
舞蹈编导系的《四海》系列作品,融合民族舞蹈语汇与当代叙事手法,如《祭天祈先》以庄严仪式感重构传统文化意象。
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影响
该专业毕业生在专业院团、教育机构等领域表现突出。例如,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毕业生成为各大院团骨干,部分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双选平台,2025届招聘会吸引多家单位参与,实现高质量就业率提升。
沈阳音乐学院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以文化传承为根基、实践创新为驱动,正在成为培养兼具艺术造诣与文化使命的舞蹈人才的重要摇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