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农林类高校,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依托农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设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自2021年获批硕士点以来,聚焦农村与牧区社会工作方向,通过与自治区农牧厅、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深度合作,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将民族地区社会问题与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研究方向的独特性
该专业以乡村振兴和牧区治理为核心方向,设置三大研究领域:
- 农村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关注农牧区空心化、留守人口服务等议题,课程如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直接对接国家战略;
- 牧区社会治理:围绕蒙古族游牧社区文化保护、草场纠纷调解展开,开设牧区社会工作伦理等特色课程;
- 生态社会工作:结合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探索环境政策中的社工介入路径,代表性课程包括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正义与社会工作。
二、课程体系与师资配置
课程设计强调文理交叉与实务导向,形成“理论+技能+本土化”的三维框架:
- 基础理论模块:涵盖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等,夯实专业基础;
- 实务技能模块: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课程强化田野调查与干预能力;
- 特色拓展模块:增设民族政策与社会融合、环境政策评估等课程,凸显地域特色。
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结构,既有深耕学术的教授,如研究民族教育政策的常宝教授(出版《内蒙古牧区教育现状与对策》),也有实务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乌云娜,长期担任呼和浩特市中学社工督导。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工作者角色研究》,实现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的有机衔接。
三、实践资源与就业前景
专业建有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与四子王旗民政局、绿循环农牧业公司等建立合作,形成“政企校社”四方联动的实习网络。学生可在以下平台获得实战训练:
- 政府机关:参与基层民政所的社区规划;
- 农牧企业:在蒙牛、伊利等企业的乡村公益部门开展项目;
- 社会组织:深入牧区发展基金会进行文化保护实践。
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50%进入基层政府(如乡镇民政所、乡村振兴局),30%任职于农牧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另有20%选择升学或加入环保NGO。这一分布反映出专业培养与区域需求的精准匹配,特别是在牧区公共服务和生态移民安置领域形成人才供给优势。
四、发展动态与创新探索
2024年成立的社会工作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标志着专业向数字化转型,通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载体,探索“互联网+牧区服务”新模式。同时,校友会四子王旗联络处的建立,为在校生提供了基层治理案例库和职业发展导师资源,进一步拓宽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