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学院于2019年正式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理学院资源,紧密结合国家“东数西算”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03人,拥有专兼职教师30人,并构建了覆盖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产业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以下从专业特色、课程设计、实践平台及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
该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半导体光电、大数据、教育三大产业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办学模式,与俄罗斯共青城国立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教学-科研-产业”闭环。专业培养目标强调“数理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突出”,毕业生需掌握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全流程技术,并能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入行业场景。例如,课程体系中设置《环境大数据处理课程设计》,直接对接生态保护等区域经济需求。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实践创新三大模块:
- 学科基础课:包括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夯实数学与计算机基础;
- 核心技术课:涵盖Python数据处理、Hadoop/Spark技术、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强化大数据技术栈的应用能力;
- 实践课程: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大数据应用综合实训等,提升工程化开发能力。例如,《激光原理》《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融入半导体材料领域特色,体现“理工交叉”培养理念。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
专业建有58个实验室,包括省级熔盐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校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形成“虚实结合”的实践体系:
- 虚拟仿真实验:开设省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模拟企业级数据挖掘场景;
- 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在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中俄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近千项;
- 校企合作:与近百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基地,实施“5G+智慧教育”等教育部重点项目,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超240项。
四、师资力量与学术支撑
专业依托理学院18名博士、4名硕士导师的师资团队,其中包含省级教学名师、俄罗斯外聘专家。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横向课题1项、省级科研项目26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近百篇,获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通过“双师型”教师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
五、就业前景与升学通道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0%以上,主要分布在互联网、金融、医疗、通信等领域,从事数据分析师、系统开发工程师、大数据运维等岗位。专业与华为、阿里云等企业合作建立教育部供需就业基地,部分学生通过中俄联合培养项目赴俄罗斯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考研升学率稳步提升,多名学生考入吉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形成“就业+深造”双轨发展路径。
黑河学院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打造为区域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高地。未来,随着“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进,这一专业能否在跨境数据服务、寒地大数据应用等特色领域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