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始终以培养扎根基层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行知文化底蕴,将陶行知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数字化教学创新、实践平台拓展等方式,形成了“师德培养+学科素养+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构建了“学科基础+教育技能+职业发展”的立体化课程结构。核心课程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主干学科课程,同时强化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等特色课程。为适应教育数字化趋势,专业还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将微课、在线资源、AI助教等融入课堂,例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结合数字人文技术图谱和PBL问题驱动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一大亮点。学院建有市级财政支持的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配备模拟课堂、微格教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三笔字训练、教学技能竞赛、实习支教”等全流程实践机会。通过“新23常能”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可参与送教下乡、推普服务等项目,近三年累计获得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0余项。实习环节则与万州区及周边20余个企事业单位合作,形成“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基层就业”的贯通式培养链条。
数字化改革为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学院建成市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示范课15门,开发“纸本+云本”特色教材,实现案例资源扫码即用。师资团队通过信息化教学工具培训,打造出翻转课堂、BOPPPS模型等新型教学模式,近五年获市级教学成果奖6项,微课竞赛二等奖2项,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1项。学生借助学习通等平台开展自主研习,2024年有作品斩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
在就业前景方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城镇及乡村基层学校,2025届师范类毕业生达2089人,历年保持第一志愿满额录取。数据显示,超7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部分扎根新疆等西部地区,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明等典型。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后,学生还可通过选修课程获取教师资格,就业渠道扩展至党政机关、文化宣传等领域。学院每年举办师范类双选会,2025年3月21日校企对接活动中,2089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岗位供需比达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