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特色专业,自1981年设立环境生物学专业以来,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华南地区环境领域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该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环境与气候学院的整合优势,构建"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形成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污染控制与修复等5大特色学科方向。近五年本科生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比例达40%,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国内排名第12位,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持续输出复合型环境人才。
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
专业建设聚焦"美丽中国"国家战略,形成三大核心优势:
- 学科平台: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成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23年获批广州市教育局重点学科;
- 科研实力: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16项,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环境科学/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26‰;
- 国际视野: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合作,发起"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连续举办7届,年均选派15%本科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
人才培养实施"四阶递进"模式:
- 基础夯实:
- 必修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等13门核心课程,开设《区块链在疾控中的应用》等交叉学科课程;
- 配置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年均完成5000组数据分析训练;
- 方向深化:
- 分设环境科学知识群、环境工程知识群等模块,开发《人工智能与疾病预测》等前沿课程;
- 建设历史文献数字化实验室,处理2000页/年古籍文献;
- 实践创新:
- 构建"疾控实习+社区服务+科研项目"三位一体实践体系,在21家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轮岗实训;
- 本科生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病防控研究》获全国挑战杯银奖;
- 国际拓展:
- 与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推进学分互认,30%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 年均组织3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发《元宇宙环境监测系统》虚拟仿真项目。
实践教学与科研支撑
实践体系形成"双轨联动"特色:
- 校内创新:
- 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配备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等5亿元级设备;
- 举办环境案例大赛,2024年获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
- 校外实践:
- 在广东省疾控中心等建立15个实践基地,参与南岭森林碳中和观测等项目;
- 与深圳市健促所合作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服务覆盖10万居民。
就业格局与职业发展
职业通道呈现多元化分布:
- 政府机构:35%毕业生进入生态环境局、疾控中心,从事环境监测预警;
- 科研院所:25%任职中科院等机构,环境工程师平均起薪8000元/月;
- 国际组织:15%就职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 深造路径:
- 保研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比例达30%;
- 20%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QS全球TOP50高校录取。
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面对碳中和目标挑战,专业建设推进三大工程:
- 课程迭代:新增《双碳目标下的环境治理》,重构40%传统教学内容;
- 认证突破:推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分互认;
- 平台跃迁:筹建粤港澳环境健康研究院,2028年建成国家级智慧环境监测平台,持续培养"懂技术、善治理、强创新"的新时代环境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