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通过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学校以“五大战略”为牵引,围绕“培根铸魂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构建了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从理论武装到实践浸润,从课堂改革到社区育人,南通大学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赋能”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学校创新性地打造“四级育人空间布局”,形成校区、社区、楼宇、宿舍联动的立体化教育网络。通过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思政力量下沉至学生生活场景,实现三个关键突破:
- 组织链与服务链融合:校领导担任班主任、机关干部兼任政治辅导员,常态化开展“书记校长有约”等品牌活动
- 资源链与文化链贯通:在社区内设置专题党课、读书分享会,将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 发展链与成长链衔接:建立思想动态跟踪机制,通过“百词斩”学习打卡等创新形式护航学生发展
教学模式革新方面,南通大学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形成三大特色路径:
- 理论教学具象化:运用张謇实业救国案例、滨江生态建设等校本资源开发“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大生纱厂现场教学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 网络阵地体系化:创设“思政电台”“听‘荐’经典”等新媒体栏目,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有声化、可视化的文化产品
- 实践育人场景化:组建“小青马学堂”宣讲团深入基层社区,构建“教室讲授-社区研讨-社会传播”的知行转化闭环
学校特别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通过“六学联动”模式强化教师理论素养:领导带学建立校院两级理论学习机制,专家导学邀请全国基层宣讲名师担任客座教授,实战检学将教学竞赛与课题研究结合,形成“案例研讨-课堂展示-社会服务”的能力提升链条。为激励教师创新,专门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并为思政教师提供每月1000元专项补贴,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深度转型。
在校地融合维度,南通大学构建了“双课堂协同”机制:借:地方党政资源(如与南通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贷:高校智库服务(组织师生开展超200场基层理论宣讲)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践场域,又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力支撑。特别是在“理论名嘴”与高校学者互动中,既提升教师理论视野的实践厚度,又增强社会宣讲的理论深度。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