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其经济管理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立足吉林省东南部地区,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旅游产业特点,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丰富的实训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高位,成为区域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
在课程设置上,旅游管理专业以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为核心基础,开设了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等主干课程,同时融入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等实务类内容。专业还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会计学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财务分析和市场推广技能,而旅游接待业、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则紧跟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这种课程设计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通过模块化教学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升实践能力,学院投入建设了茶艺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等9个专业实训平台,并引入企业运营沙盘模拟等数字化工具。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以下实践环节:
- 模拟旅游线路策划与成本核算
- 酒店客房服务标准化操作训练
- 旅游景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 旅游产品线上营销方案设计这些实训项目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职业技能,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在就业方向上,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
- 旅游企业运营管理: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机构的日常运营
- 旅游规划与开发:参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 旅游市场营销:从事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及新媒体营销
- 文旅融合创新:探索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兴业态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部分优秀学生进入长白山景区管委会、吉林省旅游集团等知名单位,展现出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专业发展紧密对接地方经济需求,依托通化市丰富的医药健康和冰雪旅游资源,开设特色课程模块。例如在旅游产品开发课程中,学生需完成基于通化葡萄酒文化的旅游线路设计;冬季旅游专题则结合吉林省冰雪产业政策,分析滑雪度假区运营模式。这种在地化培养模式既强化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又为地方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通化万峰滑雪场、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定期开展:
- 企业高管进课堂讲授实战经验
- 学生赴景区进行旺季顶岗实习
- 联合开发乡村旅游振兴项目
- 共建旅游大数据分析实验室这种产学研融合模式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距离,使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初期即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