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装备制造大类的重点专科专业,立足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构建了以机械传动、执行系统设计制造为基础,融合自动控制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交叉学科体系。该专业自2018年学院更名以来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能在工业生产一线从事智能装备设计、制造与维护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下文将从课程体系、实践能力、职业发展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课程体系:理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该专业课程设置强调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形成“基础+核心+拓展”的模块化架构:
- 专业基础课:涵盖《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夯实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
- 专业核心课:聚焦《机械设计基础》《数字化工艺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强化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实践应用;
- 专业拓展课:设置《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概论》等前沿课程,对接产业技术升级需求。
二、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协同与硬件支撑
专业依托校内3D打印中心、智能制造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构建多层次实训体系: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车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等实训,掌握传统加工设备的使用;
- 数字化能力提升:运用CAD/CAM软件完成产品设计与编程,参与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 职业资格认证:学生在校可考取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加工中心操作工等中高级证书。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智能装备的工艺编制与质量检测,实现从课堂到车间的无缝衔接。
三、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初期主要服务于机械制造、汽车、电子等行业,岗位涵盖数控编程、设备操作、工艺设计等。随着经验积累,3-5年后可晋升为助理设计师、技术主管或生产管理岗。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0%,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深造。
四、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优势
作为“十四五”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该专业紧密跟踪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将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技术融入教学。学院与常州科教城共享省级机加工实训基地,配备价值百万的数控机床、多轴加工中心等设备,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这种“教学-实训-产业”三位一体的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机械技术的同时,具备应对智能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