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自2020年设立以来,依托历史文化学院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以东北地区文化遗产研究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与吉林省考古所、吉林大学考古所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其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结合,涵盖文物学、博物馆学、科技考古等核心领域,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目前教研室拥有5名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并包含1名博士生导师和3名硕士生导师。团队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上教师占比40%,35岁以上占60%,既保证了教学经验的传承,又注入了学术创新活力。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发表CSSCI论文30篇,在东北区域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为教学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专业特色优势:
- 校企协同育人:与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学生长期承担文物讲解、文物清点等工作,2023年参与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项目与西藏文物局文物整理,实践覆盖考古全流程。
- 社会服务导向:2023年5月组织学生参与吉林省科技活动周,通过文物科普讲解获得省级部门表彰,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 科研能力培养:近三年指导学生以独撰或合作形式发表学术论文2篇,强化学术写作与创新思维训练。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对文博人才的需求,2025年新增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初试科目涵盖文物学基础与博物馆实务,参考书目包括《中国考古通论》《博物馆学概论》等经典教材。本科阶段课程设置与研究生培养形成衔接,例如“考古学方法论”课程为考研学生奠定理论基础,而“文物保护技术实验”等实践课程直接对接行业技能需求。
招生与培养呈现三大特点:
- 选考科目灵活性:河北等省份考生报考时首选历史科目,再选科目不限,降低跨学科考生的准入门槛。
- 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鼓励通过社会实践、学术竞赛等途径提升竞争力。
- 就业多元路径:毕业生可进入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化管理部门工作,亦可选择攻读硕博学位,2025年新增硕士点将显著拓展升学通道。
从教学管理维度观察,教研室实行“三阶递进”质量保障机制:
- 过程监控:每月开展3次教研活动,由教研室主任主持专题研讨,确保教学标准统一。
- 评价反馈:近三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合格率100%,学生课程满意度达90%,校外专家评课优秀率97%。
- 持续改进:依托6项省厅级教研项目成果,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例如增设“数字博物馆技术”等新兴课程模块。
该专业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正在成为东北地区文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立足地方、辐射全国”的发展定位,既服务于吉林省文化遗产保护需求,又通过跨区域考古合作项目(如赤峰学院考古工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