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在土地整治工程领域展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通过搭建竞赛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专业人才。该校依托国土资源学院等教学单位,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将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覆盖课程设计、科研创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以下从教学模式、创新平台、行业对接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河北农业大学注重通过真实项目场景提升学生技能。例如,2024年10月,该校与中捷产业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作开展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参观实习活动,组织60余名学生使用专业测量工具进行实地勘测,并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创新性建议。这种“课堂+田野”的双轨教学使学生直接接触农田利用效率提升、盐碱地治理等实际问题,强化了工程规划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国家级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平台是该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2024年9月,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创新设计大赛,设置了五大方向:基于NbS的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山生态修复及乡村景观规划。来自28所高校的79件作品围绕“综合整治·绿色低碳·乡村振兴”主题展开角逐,其中该校团队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向提出的“生物改良+物理治理+生态恢复”综合治理模式,体现了跨学科创新能力。此类赛事通过以赛促学机制,推动学生将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体现在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上。该校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与双碳目标、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挂钩,例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向的教学中,强调集中连片规模化、设施配套标准化、生态保护协同化等核心标准。这种教学导向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从土地权属调整到智能监测系统构建的全流程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技术支持。
在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层面,河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聚焦前沿领域。其参与的环渤海土地资源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长期数据支撑;而在矿山生态修复方向,该校提出的“植被-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已应用于多个尾矿治理工程。这些成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快速落地,例如中捷产业园区的土地整治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施工,显著提升了区域农田产出能力。
未来,河北农业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拓展智能测绘、生态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这种以问题导向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将持续为土地整治工程领域输送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