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植根于百年师范教育沃土,其前身可追溯至1914年创办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经过百年积淀与创新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平台,构建起融通历史底蕴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育人体系,形成了"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鲜明特色。作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合作项目学校和重庆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专业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该专业设置突出理论实践双轨并进。核心课程涵盖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理论模块,同时开设声乐、美术、舞蹈、幼儿戏剧创编等艺术实践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创新性设置"教育与康复整合"课程模块,通过幼儿行为观测实验室和游戏教学模拟实验室等平台,培养学生处理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能力。这种"学术素养+艺术技能+教育智慧"的三维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常规教学,又具备应对教育复杂情境的专业弹性。
该专业师资配置彰显高层次与多元化特征。现有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占比37.4%,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更聘请西南大学胡朝阳教授等学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教师团队在儿童文学研究、特殊教育融合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主持完成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发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特别设立的西部儿童文学研究所与幼儿教育研究基地,将最新科研成果实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呈现"三位一体"特征:校内建有17间专业实训室,包括全国首个特殊儿童心理诊断重点实验室;校外与重庆市巴蜀幼儿园等69所幼教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创新性开展校园戏剧教育,原创话剧《寒夜》曾代表重庆市角逐国家级戏剧奖项。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1%以上,其中60%进入公办教育系统,更有20%毕业生赴新加坡等海外机构从事幼教工作。这种"校园-幼儿园-社会"的立体化实践网络,有效缩短了学生从理论学习到职业胜任的适应周期。
在专业发展格局上,该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职后培训"全链条培养体系。作为西南地区首个拥有学前教育硕士点的师范院校,其研究生推免资格和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优秀学子提供深造通道。同时依托教育部幼儿保育创新团队培训基地,年均完成2000人次在职教师培训,构建起覆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教师教育生态系统。这种"培养-输出-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其成为区域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