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78年,是北京市属高校中较早开设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经过4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形成“技术+经管”的交叉培养特色,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B+层级,在北京市属财经类高校中排名第2位。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同时具备金融、管理等跨领域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5年更将首次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硕士,进一步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
一、培养体系与课程架构
本专业构建了“基础理论+实践创新”的双轨培养框架:
- 核心课程涵盖计算机系统全栈能力培养,本科阶段设置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同时融入西方经济学等经管类课程,强化跨领域思维。硕士阶段新增机器学习、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前沿课程,并开设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选修课。
- 实践教学采用“专业技能特长”模式,通过程序设计大赛、企业实习、科研项目等途径提升实战能力。实验室配备数字创新平台、虚拟现实设备,支持学生在Web开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创新实验。
二、学科交叉与行业融合
专业发展突出“智能+领域”的应用导向:
- 交叉学科研究:依托学校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金融科技、智慧交通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例如,硕士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在金融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智慧城市中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 产学研协同:与用友新道、清华同方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模型(EICMM)研究,将软件工程理论与产业需求结合。近五年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省部级以上奖项超100项。
三、就业竞争力与升学路径
本专业毕业生展现出强劲的职场适应力:
- 就业方向:约30%进入金融、IT行业,典型岗位包括金融系统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师,部分任职于国家部委、华为、阿里巴巴等机构。2020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4.8分(满分5分),显著高于同类院校。
- 深造优势:本科毕业生可选择攻读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硕士,研究方向覆盖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等三大领域;亦可申请海外名校,如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等合作院校。
四、2025年硕士招生新动向
新增的学术硕士项目聚焦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需求:
- 培养目标:强调独立研发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软硬件系统设计、测试等全流程技术,成为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 研究特色:
- 人工智能领域:重点攻关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探索机器学习模型在金融科技场景的落地。
- 计算机软件领域:基于知识图谱与数据挖掘技术,开发智能软件开发框架。
- 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运用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优化城市交通治理方案。
五、资源支撑与未来发展
专业建设获得多重资源加持:
- 师资力量:82%教师拥有博士学位,54%具备海外背景,包括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带头人。
- 平台建设:拥有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与中铁建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 国际认证:相关学科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毕业生可直接进入中建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
该专业正以“新技术引领、多学科交叉、服务首都”为发展主线,持续强化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力,为数字经济时代输送兼具技术深度与行业广度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