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的表演专业作为贵州省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民办本科院校,近年来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实践育人,探索出一条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其核心特色在于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实践,通过大型剧目排演等实践载体,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深化对历史使命的认知。
实践驱动的教学模式是该专业的显著特点。以红色史诗剧目《伟大转折》为例,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通过沉浸式参演还原遵义会议等历史场景,在角色塑造中完成对革命精神的内化。这一过程包含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前期通过查阅史料、编写人物小传建立角色理解,二是通过高强度排练(日均10小时以上)打磨表演细节,三是通过舞台呈现与观众反馈检验学习成果。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舞台调度、台词表现等专业能力的同时,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课程体系构建注重艺术素养与人文底蕴的双向提升。专业主科教学中不仅包含表演基础、形体训练等核心课程,还系统开设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等理论课程,强化学生对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语境的认知。特别在思政融入方面,通过《伟大转折》这类剧目排演,将党史学习、革命精神解读转化为具体的表演元素,例如学生需通过肢体语言展现红军战士的坚毅品格,用台词节奏传递历史转折的紧迫性,这种具象化的教学手段有效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抽象性。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专业发展注入活力。学院与《伟大转折》剧场建立长期合作,形成“剧组选角—校内选拔—联合培养”的输送链条。在此过程中,6位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剧目指导,将行业标准引入课堂,例如在角色塑造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情感记忆法增强表演感染力,在舞台调度训练中融入现代剧场技术应用。这种校企协同模式不仅拓宽了实践平台,更使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毕业生在文艺院团、文化馆站等领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评价体系创新体现过程性与发展性并重的原则。除了传统的学分考核(160学分毕业要求),更注重通过剧目排演档案、角色分析报告等多元形式评估学习成效。例如参演学生需提交包含历史背景研究、角色心理分析、舞台动线设计等要素的创作手记,这种评估方式既考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又检验思政认知转化水平。数据显示,参与《伟大转折》排演的学生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维度评分较传统教学组提升23.6%,印证了该模式的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