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11所高校之一,通过教育创新、实践探索与社会联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该校以河北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根基,构建起涵盖专业教育、技艺传承、学术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多维网络。截至2025年3月,其非遗专业已累计培养两届本科生,并与40余项非遗项目建立深度合作,在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同时,探索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的新路径。
在专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学院采取“1+N”跨学科教学模式,将陶瓷、绘画、琉璃等传统技艺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设立非遗技艺校园实践工作坊,学生可系统掌握田野调查、纹样采集、技艺复原等核心能力。2024年开展的《非遗田野调查与实践》课程中,39名学生实地考察易水砚、蔚县剪纸等项目,获取27,837个原始素材并建立数字化资源库。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完成非遗项目的历史文脉梳理,又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
社会协作网络的构建凸显其开放办学理念。学院与井陉台阳村建立“艺术乡建”战略同盟,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空间设计;与携程等企业合作开发研学项目,推动非遗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在2024年刺绣与柳编技艺培训班中,35名传承人通过32天全日制研修,系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文创开发等知识,形成“传承人+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协同创新机制。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提升传承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为学院积累活态传承案例。
学术研究层面,学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河北省非遗研究基地职能。2025年3月举办的“传承文化根脉,助力非遗申报”主题沙龙,聚合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力量,针对申报材料撰写、活态传承策略等痛点展开研讨。教师团队发表的《非遗田野调查方法论》等研究成果,为国家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这种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非遗保护中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难题。
在创新转化领域,学院探索出“非遗+”多元发展路径。通过设立四个专业研究中心,推动平遥推光漆器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联合沧州工艺美术协会开发非遗主题软装产品,实现教学成果市场化。2024年陶瓷烧制技艺培训班学员创作的井陉窑仿古双鱼穿带瓶,既保留宋金时代造型特征,又融入当代审美元素,成为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化模式,使非遗项目年产值提升最高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