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始终立足北方寒旱区农业发展的地域特色,构建了以作物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其课程设置紧密围绕现代农业需求,涵盖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耕作学等核心课程,并引入智慧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为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方面,农学专业独创“5555”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四个关键环节强化学生能力:
- “5动能力”培养:以“动眼看、动脑想、动手做、动笔写、动嘴说”为核心,贯穿四年学习周期;
- “5田4课”耕读实践:包括农事操作田、技术示范田、双创训练田等实践平台,实现从基础操作到科研创新的阶梯式训练;
- “5步递进”双创指导:通过双创大讲堂→大市场→大数据→大基地→大舞台的递进式培养路径,近五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3项金奖;
- “5关20节”论文指导:从选题到答辩设置标准化流程,确保科研能力系统提升。
科研平台建设上,农学院拥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28亿元。依托作物生理与种子学博士点,在玉米、大豆品种选育领域与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建立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学院还建有内蒙古海流图科技园区等7个校内外基地,为作物栽培、生态修复等研究提供实地支撑。
从升学就业数据看,农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升研率达58.62%,多数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深造。就业方向覆盖政府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毕业生参与制定多项自治区农牧业政策,如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获得者主导的作物保护项目。近年新增的智慧农业专业更将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纳入培养体系,助力学生适应数字农业发展需求。
在师资力量方面,农学院专任教师中博导18人、硕导27人,包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学团队开发了《新农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并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校企合作方面,与正大集团、伊利集团共建20余个实践基地,通过“2.0+1+1”产业学院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需求的无缝衔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