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自1977年开设以来,始终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学科基础为支撑,成为该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作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和省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依托文学与历史学院,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核心、多方向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力量,从实践平台到社会资源,专业建设始终围绕"以文化人、学行兼修"的理念展开,培养出大量活跃在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专业历史与学科定位
该专业源于1978年与四川师范学院联合办学的基础,2002年正式独立招收本科生,2008年即获评四川省特色专业,2021年跻身省一流本科专业。其学科定位聚焦基础教育需求,立足川渝、辐射西部,强调师德修养与教育情怀的双重塑造。通过"古代文学省级教学团队"和"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专业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创新相结合,形成"师范型+应用型"的复合培养模式。近五年来,考研升学率持续攀升,毕业生进入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深造的比例显著提升。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覆盖语言、文学、教育三大模块:
- 语言基础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 文学素养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批评史
- 教育实践类: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
其中,《古代汉语》被列为四川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训诂学和文献学等特色课程由国家级社科项目主持人领衔讲授。为强化应用能力,课程融入普通话等级考试辅导、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实训,并设置"太白书院"等第二课堂活动,将理论教学与文化创意实践深度融合。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0.69%,硕博学位教师达76.71%。团队包含国家哲社成果评审专家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人,以及校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获得者。近五年教师发表学术论著500余篇(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省市哲社奖50余人次。以袁津琥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在《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持续产出成果,其专著《艺概笺释》更斩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彰显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实践平台与校地合作
专业构建了立体化实践网络:
- 校内建有西部高师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与《人民文学》杂志社共建创作基地
- 校外与绵阳实验中学、南山中学等30余所名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
- 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乡村振兴专项"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李白文化节策划、地方志编修等项目
通过"围棋社""汉服社"等社团活动,学生可参与经典诵读、戏剧排演等文化实践,近三年在"华文杯"等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中屡获团体一等奖。
就业前景与校友成就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基础教育:占比约65%,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等杰出代表
- 学术研究:约15%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部分已成为川大、深圳大学等高校教授
- 文化传媒:20%任职于出版社、融媒体中心,如校友杨明怡现任绵阳朗诵艺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据2023年统计,专业初次就业率达96.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满意度达92%。在绵阳基础教育系统中,该专业校友担任中学校长、学科带头人的比例超过30%,形成显著的地域影响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