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的标杆,始终以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34年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历经近百年发展,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共建高校,拥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完整培养体系。其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2022年实现首届博士毕业生培养,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3559人,形成了覆盖本硕博全链条的育人生态。
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构建了多维度交叉的学科体系:
- 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中医学)和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中医),并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中医临床药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类别5个。
- 特色领域:作为国内唯一开展壮医药本科及硕博教育的院校,其在民族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融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关成果助力广西90%中药学骨干和95%中医学骨干的培养。
- 科研支撑:依托14所附属医院(含3所直属)、校办制药厂及产学研基地,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培养体系与师资力量
研究生教育注重传承与创新结合,形成特色培养路径:
- 分层培养机制:博士侧重中医药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硕士强化临床技能与科研转化能力。2022年招收博士生65人(学术型9人、专业型56人),硕士生1258人(学术型278人、专业型980人)。
- 导师队伍建设:现有博士生导师64人、硕士生导师785人,其中国医大师班秀文传承团队、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团队等发挥核心作用,近三年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
- 实践教学网络:通过重阳城老年公寓、海水珍珠药用研究基地等特色平台,推动“临床-科研-产业”闭环培养,参灵扶正胶囊等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技术创新与智慧教育
学校积极探索AI赋能教育的新模式:
- 智能服务平台:接入DeepSeek与腾讯混元大模型,开发智能招生咨询系统,实现政策解读、导师匹配等服务的24小时响应,并通过学习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科研指导。
- 学术支持工具:构建涵盖古籍文献数据库(如《伤寒论》研究库)、现代科研工具(CiteSpace分析模板)的智能推荐系统,辅助论文选题与实验设计。
- 管理效能提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化学位申请、奖学金评选等流程,2024年实现学生事务线上办理率达92%。
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开放型教育生态:
- 基层医疗支持:年均组织师生开展社区义诊、乡村医疗帮扶超50场,培养的壮医药人才覆盖广西80%基层医疗机构。
- 东盟合作枢纽:与越南、马来西亚等8个东盟国家25所机构建立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与联合培养项目,2024年国际研究生占比提升至12%。
- 政策智库角色:参与制定《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师承制教育与学位教育衔接,相关建议被纳入省级中医药发展规划。
通过学科交叉、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布局,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正加速成为区域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注入新动能。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