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平顶山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四创三实三转”培养体系为核心,构建了“创意—创作—创新—创业”的教育主线。该专业立足全媒体时代需求,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师带徒”工作室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配音艺术节等赛事中连续斩获国家级奖项,印证了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育人成效。下文将从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实践路径等维度,剖析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聚焦全媒化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产出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专业交叉融通的培养模式。其“四三三”体系包含四个核心环节:
- 校企协同育人,与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大河网共建大河传媒学院;
- 真实项目驱动,依托行业真实环境开展全流程实战;
- 课业转化机制,推动学生作业向作品、产品的递进式升级;
- 分类培养模式,细分英文、汉语、中外合作方向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架构确保学生既能掌握采编播评专业技能,又具备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素养。
课程建设与师资力量
专业构建“文化素养+专业能力+传播技术”三维课程模块,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
- 语言能力类:国家级一流课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省级精品课《语言表达》;
- 文化素养类: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
- 实践创新类:省级虚拟仿真课程《大型节目转播系统流程》。
师资团队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近半数教师拥有行业挂职经历,并引入央视、优酷网等行业专家。段纳、娄艳阁等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在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屡获特等奖,形成“学界+业界”双轨驱动的教学优势。
实践平台与育人成效
专业通过三级实践网络强化实战能力: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广电系统顶岗实习;
- 魅声工作室以真实配音项目开展第二课堂;
- 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年均产出400余项广播作品。近三年数据显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0余项、省级80余项,包括全国大学生配音大赛纪录片类一等奖、“金流量”主持人大赛冠亚军等。毕业生潘聪、王少钏入选“全国十佳记者”,印证了“上手快、后劲足”的培养特质。
产教融合与国际化路径
专业深化校媒一体化改革,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开设8门全英专业核心课,构建双语播音培养通道。其“教学做创转”模式将课程实训转化为《新年新气象》等自制媒体产品,实现“课堂—行业”无缝衔接。在产学研合作中,师生参与万人相亲大会采访、两会直播报道等实战项目,使人才培养深度对接区域传媒产业需求。
通过模块化课程重构、双师型团队建设和真实项目淬炼,平顶山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形成“理论奠基—实践赋能—行业反哺”的良性循环。这种以能力为本位、以融合为特征的教育生态,为传媒领域输送了大量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