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作为校级一流专业,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0年的大同煤炭工业学校,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该专业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构建了覆盖控制理论、工业自动化、智能系统等领域的培养体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协同的学科交叉优势。在山西省转型综改的背景下,该专业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区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专业培养体系与课程特色
专业以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三大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呈现以下特点:
- 基础与前沿并重: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等传统学科,同时开设模式识别、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新兴方向课程;
- 实践导向突出:设置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与晋能控股集团、中国重汽等1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
- 创新平台支撑:拥有山西省数字化产线孪生运维及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支持学生参与智能检测技术、工业物联网等科研项目。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2名,博士占比25%,并拥有山西省教学名师、三晋英才等高水平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9项,发表SCI论文46篇,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教研团队深度参与煤矿机电装备智能化、新能源控制技术等横向课题,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案例的转化。
就业前景与升学通道
毕业生可在三大领域实现职业发展:
- 工业自动化:从事PLC编程、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合作企业包括定颖电子等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 电力系统:进入电网、电厂从事设备调试与运维,依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的协同优势;
- 学术深造:2025年新获批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控制工程方向首次招生,聚焦智能工厂建设、机器人技术集成等前沿领域。近五年毕业生在国家级竞赛获奖率提升30%,部分进入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
该专业通过“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培养理念,持续为山西能源革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输送工程技术人才。选择该专业的学生需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并对工业4.0、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保持敏锐洞察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