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休闲体育专业立足区域经济特色,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文化产业系的优质资源,通过四类实践课程与双维度理论教学的融合,培养既能掌握运动技能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该专业聚焦休闲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形成了覆盖技能指导、活动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域的特色培养路径。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采用“模块化+项目制”设计。核心课程包含《运动生理学》《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经济学》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时尚体育类(体育舞蹈、瑜伽、网球)、自然环境类(野外生存、水上救生)、传统体育类(南拳、舞龙舞狮)、中老年体育类(太极拳剑、门球)四大实践模块。学生需考取至少两个职业资格证书,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等资质认证,强化职业竞争力。
培养方案强调三个核心维度:一是运动技能精专化,通过专项训练掌握8类以上运动指导技术;二是管理能力系统化,开设《体育俱乐部经营》《休闲活动策划》等课程,植入真实商业案例教学;三是创新能力实践化,要求参与省级龙舟赛事组织、社区体育服务等实战项目。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从运动指导到场馆运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选择空间,覆盖四大领域:在商业机构可担任健身俱乐部经理、体育旅游产品策划师;在公共服务领域可从事社区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中心管理员;在教育系统可承担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在自主创业方面可开拓户外拓展培训、智慧体育服务等新兴业态。数据显示,近年毕业生在体育休闲娱乐业就业占比达42%,在体育经济产业领域发展者占28%。
专业建设依托双师型师资团队,由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少雄教授领衔,团队成员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教学配备国家级标准场馆群,包括综合体育馆、恒温游泳池、智能健身中心等设施,其中龙舟训练基地与10余家文旅企业建立实训合作。这种产学研融合平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在区域发展层面,该专业深度对接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山地运动、滨海休闲等特色项目人才。通过校企共建的休闲体育产业研究院,开展康养旅游产品研发、数字体育平台构建等课题,近三年累计获得7项实用新型专利,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转型。这种政产学研协同机制,使人才培养精准匹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