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是该校人文学院的重点学科,承载着百年师范教育的深厚底蕴。作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该专业以“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为核心导向,构建了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依托豫东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教育基础,其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既注重传统人文素养的积淀,又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育人路径。以下从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发展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立足师范根基,服务基础教育
该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强调毕业生需具备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整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资源,专业构建了“校地协同”的实践网络,强化师范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理解与应用。其毕业生不仅服务于基础教育一线,还通过国家汉办项目参与国际汉语教学推广,形成多元化就业格局。
培养模式:创新“3515”教育体系
专业独创的“3515”师范生教育新模式,系统化解决了传统师范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该模式包含三个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校内与校外)、五个模块化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场景多样化等)、一个核心能力(师范技能)和五个培养特征(如“执教有能力”“深造有基础”)。例如,学生需在应天国学堂等7个实训实验室完成技能训练,并通过“中学名师指导+基地顶岗实习”机制强化教学实战能力。这种模式使毕业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如许源哲、陈佳伟等学生斩获国家级一等奖。
课程体系:融合经典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设置以语言学和文学史为双主线,覆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核心课程,同时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语文教育心理学》等现代教育模块。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特别设置《语文课程教学论》《教师人文素养》等特色课程,通过省级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现教学场景创新。这种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基,又培养其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教学的能力。
实践成果:升学就业双通道的验证
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持续走高,大量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深造。就业方面,除中小学教师岗位外,毕业生还可选择党政机关、文化宣传、教育管理等多元领域,形成“教学有方法、发展有后劲”的职业竞争力。此外,专业与394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要求学生完成600学时基层教学实训,确保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发展前景:学科交叉与区域服务的协同
随着学校“新文科”战略的推进,专业正探索“非遗传承+师德教育”的跨学科路径,开发《殷商文化》《庄子哲学》等地域特色课程。在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框架下,专业还将强化与地方产业的联动,例如通过汉梁文化研究中心推动文旅融合项目,为毕业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学术深耕”与“服务地方”的双向赋能,使专业成为豫东地区基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