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山西省唯一开设智能轧钢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依托七十余年冶金教育积淀,构建起"产教融合+虚实结合"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源于1952年建校之初的轧钢工程技术专业,历经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示范专业等发展阶段,2021年正式更名为智能轧钢技术专业,2022年荣登金平果高职高专竞争力排行榜首位。在智能化浪潮推动下,学院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智能轧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现代绿色智能化轧钢厂实践基地构建,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金属塑性变形原理为核心,构建了从基础到应用的梯度课程链。机械制图及CAD课程通过三维建模训练空间想象能力,热连轧带钢智能生产模块引入工业互联网仿真系统,冶金安全生产课程则嵌入VR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将传统轧钢工艺与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深度融合,例如在轧机调整实训中,学生既要掌握传统导卫装置拆装技能,也要操作基于PLC控制系统的智能调平设备。这种"传智结合"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既能适应中小型钢企技术改造需求,也能胜任大型现代化轧钢产线的智能运维。
师资配置方面,专业团队汇集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吕涛大师工作室双重资源。7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0%,博士学历占比42.8%,双师型教师覆盖率100%。教学团队独创"四阶递进"教学法:基础理论阶段采用案例导入,技能训练阶段实施工位轮转,虚拟仿真阶段运用数字孪生系统,顶岗实习阶段推行"双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系统掌握:
- 轧钢原料加热的温度场智能控制技术
- 中厚板智能生产的工艺参数优化算法
- 轧钢机械设备维护的预测性诊断方法
- 冶金安全生产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应用
实训体系采用"虚实结合、岗课融通"的设计理念。校内建有占地2000㎡的智能轧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全套轧钢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可模拟八种典型钢材的智能化生产流程。校外与太钢、建龙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学期分段、能力递进"的实习模式:第二学期开展认知实习了解产业全貌,第四学期进行跟岗实习掌握标准工序,第六学期在产线担任智能巡检员等岗位。这种培养体系下,学生毕业时平均持有冶金机电设备点检等2.3个职业技能证书。
专业发展紧密对接山西钢铁产业转型需求,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近三年已承接山西建邦集团热轧带钢智能控冷系统优化等6个横向课题,学生参与率达85%。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在智能轧钢领域的岗位适应期缩短至1.5个月,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满意度达96.7%。随着山西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加速,该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区域钢铁企业争抢的"香饽饽",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2%,其中52.7%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