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大学的特色方向,融合了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性与师范教育的实践性。该专业自设立以来,依托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和计算机学科建设成果,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涵盖工学学士学位授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塑造等多重维度。下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解析其核心特色。
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以“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导向,课程设置兼顾计算机科学基础与教育技术融合。核心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机器人创新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等特色实践类课程。通过四年学制,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还需具备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形成“技术+教育”的双重竞争力。
师资团队与教学资源是该专业的显著优势。计算机学院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22%。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与教师教育资源利用部省共建实验室,配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训平台等12个专业实验室,并与北大青鸟、华迪教育等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现“双师型教师指导+企业项目实训”的协同培养模式。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程。学生需完成以下核心实践环节:
- 参与机器人创新课与软件开发工具及环境课程中的项目开发
- 在教师教育资源实验室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拟演练
-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入IT企业完成至少3个月的岗位实习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约35%进入教育系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45%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从事系统开发,另有20%选择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或跨学科深造。近年就业满意度达4.3分,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计算机学院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主持完成20余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在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学生可参与教师团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级重点实验室课题,近三年在算法设计竞赛、教育机器人创新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7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实行师范与非师范课程互通机制,学生在掌握JAVA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专业技术的同时,可通过选修教育学、心理学等模块课程获取教师资格认证。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可在IT行业从事系统架构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实现职业发展的多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