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医科大学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2019年首次招生以来,依托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医管结合”培养模式。该专业以管理学学士学位为支撑,课程体系融合医学基础与健康管理技术,旨在培养具备健康监测、评估、干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并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与全国22家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
课程体系凸显医学与管理交叉特色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构建围绕医学基础与管理实践双主线:
- 医学知识模块: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帮助学生掌握疾病预防与诊疗的基本逻辑;
- 管理技术模块:涵盖健康管理学、健康信息管理、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强化数据分析与健康干预能力;
- 技能拓展模块:通过健康管理实践技能课程和中医养生学等特色内容,提升学生综合服务能力。
这种“医学+管理”的课程结构使学生既能理解临床场景中的健康问题,又能运用管理工具优化服务流程,契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岗位胜任能力
学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培养机制:
- 课内见习:依托附属三甲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和治未病科室进行临床观摩;
- 校内实训:在HIS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模拟)和健康服务与管理实训室完成数据分析和健康评估模拟;
- 顶岗实习:最后一年进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省内外合作机构轮岗;
- 证书融合:推行“1+X医养个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将行业认证融入培养体系。
这种分层递进的实践设计,使学生在毕业时已具备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岗位所需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行为干预等核心技术能力。
多学科师资保障教学质量
专业教学团队由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专家共同组建:
- 专任教师结构:37名教师中67%具有高级职称,81%拥有硕博学位,包含13名双师型教师;
- 跨领域合作:聘请附属医院临床专家参与案例教学,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动态同步;
- 科研支撑: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课题60余项,研究成果反哺课堂教学。
这种师资配置不仅保证了理论教学的深度,更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维。例如专业负责人师东菊教授主持的《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团队获得“挑战杯”省赛金奖等荣誉。
就业渠道覆盖健康产业全链条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就业态势:
- 医疗机构: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科室从事健康风险评估;
- 健康企业:体检机构、健康科技公司负责健康数据分析;
- 公共服务: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管理;
- 继续深造:可报考公共卫生硕士(MPH)或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研究生。
学院通过与泰康保险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数据显示,首届29名毕业生中,85%进入三级医院或上市健康企业,印证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市场适应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