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社会各领域的今天,绵阳师范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通过独特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形成了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并重的教学特色。该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依托传媒学院的影视制作编辑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实践平台,构建了覆盖数字内容生产全链条的教学体系。2021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成就,更印证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实力。
一、以四维教育理念构建培养体系
专业围绕"技术、交叉、前瞻、能力"四维目标,设置三大培养模块:
- 智能媒体技术:通过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课程培养算法应用能力
- 沉浸媒体开发:包含虚拟现实技术、新形态人机交互技术等前沿课程
- 数字内容创作:覆盖数字特效与渲染技术、游戏设计与开发等实践课程这种架构既夯实了学生的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基础,又通过数字色彩、摄影与编辑技术等课程强化艺术表现力。
二、"双师型"教学团队支撑实践创新
学院拥有38名教师团队,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31.6%,博士占比18.4%,教师群体包含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这种师资配置保障了:
- 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深度结合
- 北京大学访学计划等学术提升通道
- 跨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的产学研转化
三、阶梯式实践体系强化应用能力
专业设置三级实践培养机制: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计算机三维建模、网页制作等课程构建技术基底
- 项目制实践:依托华为杯原创微电影大赛等赛事进行创作实践
- 产业级开发:与电子信息企业、建筑设计院合作开展毕业设计近三年学生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67项,印证了实践教学成效。
四、多元化就业通道覆盖新兴领域
毕业生可在三大方向实现职业发展:
- 数字内容生产:影视特效、游戏开发岗位,覆盖全国91%应届就业率
- 智能技术应用:从事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算法开发
- 交叉领域创新:在虚拟现实、互动娱乐等新兴产业担任技术美术师特别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领域,专业设置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课程为学生参与AI绘画、智能配音等新兴岗位奠定基础。
该专业通过17.8分的软科专业评分(全国第114位),展现了在地方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其培养方案既保持对数字视频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等传统优势的传承,又积极布局智能媒体内容分析、沉浸式交互设计等前沿方向,为数字经济时代输送兼具工程思维与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