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体系以"学术性+实践性"双轨并行模式为核心,既包含本科师范生的系统性培养,又通过附属小学的办学实践形成教育闭环。作为云南省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校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基因融入教育理念,构建起覆盖师资培育、课程研发、教育服务的立体化网络。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理论深度,又通过附属小学的实体运作实现经验转化,形成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完整链路。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采用"综合培养+定向发展"策略,设置文史类(侧重语文)与理工类(侧重数学)双轨课程体系。前者聚焦汉字文化常识和儿童文学等素养培育,后者强化数学建模和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能力训练。课程设置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 学科交叉性:融合书法基础、诵读艺术等传统技艺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现代教育技术
- 实践导向性:设置班级管理模拟、教学课件设计等实操性课程
- 终身发展性: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构建持续成长框架
附属小学作为实践载体,实施"六个一体"办学模式,通过文化、制度、资源等维度的系统整合,实现跨校区协同发展。其"三维六品"做人教育管理体系尤为突出,将有爱心、负责任、善思考等品质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办学规模已扩展至6个校区、206个教学班,采用干部教师六年轮岗制保障教学质量均衡。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教师团队开发出"学生课堂"教学法,通过项目式学习和情境创设激发自主学习,典型案例包括:
- 语文课堂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数学教学引入现实问题解决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 跨学科整合科学实验与艺术表达的融合课程
社会服务层面,该校通过"151战略行动计划"推进边疆教育帮扶,在瑞丽等国门学校建立美育教室和合唱团,将《中国新少年》等课程资源输送至边境地区。同时依托国培计划开展青年教师培训,2025年启动的第三期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中,语文教师培养方案包含:
- 新课标深度解读工作坊
-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案例库
- 跟岗研修与教学诊断系统
师资建设方面形成"高校教授+一线名师"双导师制,既有李劲松等教育学专家把控理论方向,又有王燕等省级教学名师传授实践经验。这种组合使师范生既能掌握教育原理等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技能打磨,最终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保持高通过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