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自2005年设立药用高分子材料方向以来,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已形成以医药化工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11年起正式独立招生,累计培养学生超2000人,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10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学与科研资源较为雄厚。其课程设置紧密围绕高分子化学、材料成型加工和医药应用展开,并在科研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但根据学生评价,该专业在就业满意度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综合评分呈现“教学强、就业弱”的特点。
在师资力量方面,专业团队以高学历人才为核心,6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5人拥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并承担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团队不仅主导了《高分子化学》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还通过2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将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结合。此外,指导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3项,展现了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医工交叉特色,专业基础课涵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学科,核心课程则以高分子物理、成型加工技术为主线。特别设置的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特色课程,强化了与学校医药背景的融合。实验教学占总课时量近三分之一,包含高分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近五年教师团队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技术转化效益显著。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药物缓释材料等方向形成研究优势,承担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余项。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得学生能接触到化妆品原料学、药物化学等前沿领域知识。
然而,就业满意度2.9分的数据反映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尽管专业设置了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等应用型课程,但高分子材料在传统制造业的就业竞争激烈,而医药领域的对口岗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提升竞争力。对于2024年广东考生,该专业仍要求首选物理科目,且注重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