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表演(民间艺术表演)专业创立于2004年,依托辽宁大学与赵本山联合创办的本山艺术学院,将东北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教学体系。这一方向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为核心目标,课程设置强调艺术性与生活性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统一,尤其在二人转、东北大鼓等民间艺术形式的教学中形成独特优势。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技艺,还需通过现代戏剧理论重构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这种双轨制培养模式使其成为国内少有的特色专业。
课程体系:传统技艺与现代戏剧的融合
该专业课程设计围绕三个维度展开:
- 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表演基础、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重点强化肢体语言与舞台表现力;
- 文化传承模块:设置唱腔、剧目、乐理等课程,系统教授东北地方戏的唱念做打;
- 创新实践模块:通过喜剧表演、即兴创作等课程,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戏剧的嫁接。例如在2024年前的校考中,喜剧表演科目分值权重最高,体现对创新能力的重视。
师资力量:名匠与学者的协同育人
教学团队由赵本山领衔的实践派艺术家与辽宁大学专职教师共同构成,形成“双师型”结构:
- 行业名师:包括崔凯、马力等非遗传承人,负责剧目排练、唱腔指导等实践课程;
- 学术导师: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团队,承担戏剧理论、艺术概论等理论教学;
- 跨界合作:定期邀请本山传媒演员参与教学,如赵海燕教授将《乡村爱情》拍摄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
实践平台:从乡村舞台到影视荧幕
专业建设紧密连接产业资源,构建三级实践体系:
- 校内基地:默然话剧节、新柳剧社提供编导演一体化训练;
- 地方展演:在辽宁大剧院、刘老根大舞台进行非遗项目公演;
- 影视创作:学生参与《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影视剧拍摄,2023年前累计输送15名毕业生进入本山传媒。这种“课堂-舞台-荧幕”的进阶路径,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传统艺术传承,又具备影视剧创作能力。
培养成效与社会反馈
截至2024年,该专业已形成显著特色:
- 就业多元性:除专业院团外,约3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开展美育教育;
- 文化影响力:师生作品在韩国马山国际演剧节获金奖,推动东北民间艺术国际化传播;
- 学术贡献:出版《东北二人转表演体系研究》等专著,构建理论话语体系。不过,2025年专业更名为表演(戏曲表演)(东北地方戏)并暂停招生,反映传统民间艺术高等教育面临剧种规范化与招生适配度的新挑战。
这一专业二十年的探索表明,地域文化传承需要解决三大矛盾: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学院派标准化教学的平衡、民间艺术的草根性与高等教育学术性的融合、非遗的本体保护与当代审美创新表达的协调。其经验为同类院校提供重要参照,但也启示我们:民间艺术人才培养需建立更灵活的学科调整机制,以适应文化生态的快速变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