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理工学院近年来在智慧农业领域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创新能力,通过学科建设、科研转化、校企合作等多维路径,构建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整生态。2023年,该校获批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90112T),成为山东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依托现代农业与环境学院的校企一体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学校不仅培养专业人才,更通过零碳智慧生态农业项目等国家级示范工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
在学科布局上,潍坊理工学院形成了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农科专业群,涵盖植物保护、园艺、酿酒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构建起从土壤改良到农产品深加工的完整知识体系。其教学创新体现在:
- “1345”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模式:以1个数据中心、3类技术集成(物联网、大数据、AI)、4大功能模块(生产、管理、服务、培训)、5项核心指标(产量、能耗、生态、效益、标准化)实现全链条智能化管控
- 国际化学科交叉:引进以色列国家农科院原院长阿贝德博士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农业微生物数据库建设与精准施肥技术研发
-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数字农场、无人农场等实训场景,学生可掌握生物质气电热冷肥联产技术、农业机器人操作等前沿技能,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56项,考研录取率超40%
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
学校在智慧农业技术转化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其主导的生物质气电热冷肥联产项目已列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重点工程。该项目通过以下技术路径实现循环经济:
- 废弃物资源化:每日处理50吨农林废弃物,经高效厌氧发酵生成6万立方米沼气
- 能源多联供:发电10万千瓦时/天(满足2万户家庭用电),提纯生物天然气5万立方米/天
- 智慧管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全元有机肥生产线可年产8万吨定制肥料,配合土壤传感器实现精准施肥
该技术体系使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210吨/年,二氧化碳减排9900吨,推动“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达100%,成功打造出“禄禧大盛”等有机农业品牌。
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
学校科协通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农业创新实践”项目,构建起“高校+政府+企业+农户”的四维联动机制。其服务模式包括:
- 村级服务站网络:2023年启动的基层服务行动中,组织专家团队深入23个行政村,开展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AI诊断等技术培训157场次
- 标准化输出:将示范基地经验提炼为9项地方标准,涵盖智慧大棚建设、有机肥施用规范等领域
- 产业链延伸:依托潍坊市农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发出秸秆制氢、沼液提取生物农药等衍生技术,使农户综合收益提升35%以上
这种将技术创新链与农业价值链深度耦合的模式,使学校成为潍坊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技术引擎,相关案例获山东省科协通报表扬。通过持续探索,潍坊理工学院正以智慧农业为支点,撬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潍理工方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