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于2020年获批设立,依托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B类),整合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前沿方向,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培养模式。2024年数据显示,本科生深造率超60%,毕业生在宁德时代、国家电投等新能源领军企业就业占比达45%,形成了“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特色。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
专业以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储能技术为核心方向,聚焦生物质能转化、光伏系统设计、氢能发动机研发三大领域。依托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太阳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0余项,主导研发的生物质选择性热解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独创“四维融合”学科架构,将工程热力学基础优势与新能源材料研发深度结合,参与编制《长三角氢走廊建设规划》等国家战略文件。
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课程架构实施三阶递进体系:
- 数理基础:设置《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核心课程,配套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专业深化:开设《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储能原理与技术》等模块,年均完成3000学时实验教学
- 交叉创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展风光储一体化系统设计,学生年均获国家级创新项目立项30+项实践体系构建三大层级:
- 基础实训:依托东南大学-宁德时代联合实验室开展电池材料测试
- 工程实战:参与国家发改委“氢能走廊”示范项目
- 产业转化:联合苏州新能源研究院完成产品商业化开发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教研团队包含院士1人、国家杰青4人、四青人才12人,形成“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 学术导师:主导《生物质能工程》《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课程
- 产业导师:来自华为数字能源、金风科技等企业高管科研平台形成“一核多翼”布局:
- 核心平台: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重点实验室(配置3D生物打印机等尖端设备)
- 交叉平台:与华为共建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与中科院共建氢能研究中心
就业竞争力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双高特性”:专业对口率95%,平均起薪12K/月。职业发展包含:
- 新能源开发:40%进入国家电投、远景能源负责风光电场规划
- 储能技术:30%任职宁德时代、比亚迪从事固态电池研发
- 科研院所:20%进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开展生物质能转化研究
- 国际深造:10%赴MIT、帝国理工攻读能源系统工程博士学位数据显示,校友主导的海上风电智能运维系统已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万吨。
未来布局与战略升级
面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求,专业推进三大改革:
- 建设数字孪生能源实验室,研发风光储协同优化算法
- 新增《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前沿课程
- 深化与日内瓦大学合作,开设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通过“新能源+”跨学科计划(+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培养具备国际标准制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引领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