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顺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机器人科技发展趋势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自2023年获批后,通过跨学科融合与产教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深度融合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优势资源,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2024年首届招生以来,其以机器人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为核心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了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学科交叉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该专业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根基,构建了多维度能力培养模型:
- 知识结构:涵盖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学科,强化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技术、机器人编程与仿真等专业核心课程
- 实践能力:通过机器人系统维护综合实验、工程训练等环节,形成“认知-设计-集成-运维”的完整能力链
- 创新导向:借助校企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引入三友联众等企业资源,实现真实生产环境下的项目化教学
课程架构:理论与实操的双轨并行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工程实践性与技术前沿性的双重特征,其主干课程包括:
- 机械制图与CAD:培养空间建模与数字化设计能力
- 机器人技术基础:涵盖运动学、动力学等核心理论
- 电气与PLC智能控制技术:强化工业自动化系统开发技能
- 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调试与实体部署的衔接特别设置层级工程实训体系,将机器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岗位的核心胜任力。
教学资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
机电工程学院投入24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实训中心等25个实验室,形成包含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治区级)的实践平台集群。师资团队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45%,双师型教师超25%,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构建起“行业导师+学术导师”的双轨指导体系。学生可参与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等赛事,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培养闭环。
就业前景: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需求
专业设置机器人故障诊断与系统集成两大方向,毕业生可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与运维管理。就业岗位涵盖机器人电气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职业发展路径明确指向企业技术骨干与工程管理岗位。数据显示,机电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与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建立的定向培养机制,更强化了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
该专业通过“163N”人才培养模式(1个目标、6大能力、3类课程、N种路径),将人工智能+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独特优势。随着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其培养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正在成为驱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