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自2023年获批设立以来,依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该专业以“自觉自强,厚德厚学”校训为引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业建设紧密围绕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能力,构建了覆盖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科研素养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在课程创新、实践平台、师资力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课程体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并重
专业课程设置以“三会教学技能”(会讲解示范、会技能操作、会组织教学)和“三方面职业能力”(游泳技术、教学技能、救生服务)为核心目标。基础课程涵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模块,核心课程包括体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教学法类课程,同时设置田径、篮球、武术等专项技能训练。特色课程《游泳与救护》依托广西体育中心国际标准泳池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水中呼吸练习、漂浮滑行训练等场景化教学,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校企协同与赛事育人双轨驱动
- 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与南宁威宁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真实职业场景”教学,例如在广西体育中心游泳馆开展救生系统操作、水质监测等岗位实训。
- 赛事育人成果显著:长跑协会连续参加马拉松赛事,2025年来宾半程马拉松中会长赵立鲜以1小时19分成绩跻身前30名,展现学生竞技水平与团队精神。
- 多维度实践平台:构建“教学-训练-竞赛-社会服务”四维体系,学生通过中小学实习、社区体育指导、裁判资格认证等途径提升应用能力。
师资力量与教学创新
专业拥有高级职称占比41.3%的教师团队,其中包含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级教学名师等行业专家。教学团队采用OBE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开发虚拟教研室和课程思政示范课,近三年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建设应用型示范课程7门。教师韦淞耀、宁浩等主导的《游泳与救护》课程改革,开创了民办高校体育专业引入国际场馆资源的先例。
就业前景与社会认可
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同时覆盖体育培训机构、社区健康指导等领域。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可通过“1+X”证书制度获取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就业渠道多元化。学院2024级学生已在林里桥中段幼儿园、威宁体育中心等机构开展岗位实习,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教学实操能力和应急处理素养表现突出。
质量保障与持续发展
学校通过“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01项,体测合格率持续保持优良水平。未来规划重点包括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方向、建设省级体育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专业在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标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