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培养体系融合了传统学科基础与前沿技术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该专业依托信息工程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和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下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
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塑造。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能够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体系中新增了机器学习导论、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等方向性内容,体现了紧跟技术前沿的定位。例如,2025级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掌握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知识,并通过案例实践提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方向”的模块化设计。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等学科基石,确保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方向性课程则分为两类:
- 传统技术方向:覆盖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领域
- 新兴技术方向:增设企业级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机器学习应用等实战型课程这种结构既保留了计算机学科的经典理论体系,又通过科大讯飞联合培养引入AI超脑平台、大数据实验系统等企业级工具,强化技术落地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2020年与科大讯飞共建“讯飞班”以来,形成了“2+1+1”培养体系:前两年夯实基础,第三年聚焦大数据应用开发、人工智能方向实训,第四年进入企业实战项目。校企联合开发的商业项目案例库覆盖智能语音处理、数据挖掘等场景,学生需完成至少3个完整项目开发。2024届首届“讯飞班”毕业生就业率达80%,30余人获得华为、红帽认证,印证了产教融合的有效性。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既可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等技术岗位,也能胜任计算机教育、科研管理等复合型工作。近年新增的大数据系统运维、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岗位需求增长显著,约25%毕业生进入讯飞生态链企业。此外,专业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培养师范技能,为职业教育领域输送人才。
专业建设还注重科研反哺教学。依托贵州省进化人工智能特色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工程中心等平台,教师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农业系统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EI/ISTP检索论文22篇,形成“教学-科研-产业”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实战经验,也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