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工程学院作为新疆唯一开设智能采矿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近年来围绕国家能源战略转型需求,构建了以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采矿学科的新兴交叉专业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六十余年矿业教育积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致力于培养适应智慧矿山建设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实践平台与产学研合作模式均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行业前瞻性。
在专业定位上,新疆工程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以绿色开采与智能管控为核心方向。通过整合采矿工程、机械自动化、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资源,形成“矿山智能装备开发”“生产系统数字化建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三大教学模块。例如,学生需掌握智能采掘装备操作、矿山数据可视化分析、远程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同时学习《矿业系统工程》《岩层智能控制》等特色课程。这种跨学科知识架构使毕业生既能解决传统采矿效率问题,又能推动矿山数字化转型。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实践导向与技术迭代特征。核心课程包括:
- 智能采矿学:涵盖无人驾驶矿车调度算法、智能工作面协同控制技术
- 矿山物联网:重点讲授传感器网络部署与实时数据传输协议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结合采矿场景开发数据分析模型
- 矿井通信技术:研究井下5G通信基站布设与抗干扰方案同时开设《矿业国际前沿》全英文课程,引入加拿大、澳大利亚智慧矿山建设案例,强化学生全球化视野。
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建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地下实景教学矿井,配备综采工作面VR仿真系统、数字孪生调度平台等实训设施。依托新疆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可参与“露天矿无人运输系统优化”“煤岩界面识别算法改进”等产学研项目。近三年该专业教师团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横向课题经费超亿元,为教学提供真实工程案例支撑。
就业前景呈现供需两旺态势。新疆85%的煤矿技术骨干毕业于该校相关专业,而智能采矿方向毕业生更受国家能源集团、中煤科工等龙头企业青睐。2025届已有学生签约冀中能源智能开采技术岗,从事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试工作。行业数据显示,全国智能采掘工作面突破500个,催生年均万人的专业人才缺口,具备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毕业生竞争优势显著。
从专业建设成效看,新疆工程学院通过“三阶段、一贯穿、四融合”培养模式(即基础理论阶段、专业强化阶段、综合实践阶段,贯穿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课程、科研、竞赛、企业项目),已形成完整的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生态。随着《新疆煤炭产业“十四五”智能化发展规划》的实施,该专业将持续为区域能源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成为西部智慧矿山建设的“人才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