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保基金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医疗机构通过异常会计分录套取医保资金的手法愈发隐蔽。这类行为通常涉及虚构医疗行为、虚增药品费用、伪造住院记录等违法操作,在会计处理上会留下特定痕迹。从财务核算角度看,异常的医疗设备采购、药品库存管理和医保结算流程往往成为关键突破口。
在虚增药品费用的场景中,常见手法包括虚构采购交易和虚增库存价值。若某医院通过伪造药品采购合同套取资金,其会计分录可能呈现:借:药品库存
贷:应付账款
这种处理看似符合常规采购流程,但实际未发生真实交易。通过对比药品采购量与医保报销量的数量关系,若发现采购量(x)与报销量(y)存在x+y>n×m的异常数量差(n为药品种类,m为单品种理论最大用量),即可判定存在虚假报销。此时真实分录应反向冲销虚增部分,并补记违法所得追缴科目。
针对虚假住院的医保结算,异常的医疗服务收入确认是核心观察点。违规机构常采用以下流程完成资金套取:
- 伪造住院患者信息并虚开诊疗项目
- 编制虚假费用清单向医保部门申报
- 确认虚增的医保结算收入
对应的异常会计分录表现为:
借:应收账款—医保统筹
贷:医疗服务收入
该处理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未与真实诊疗服务匹配。审计时应重点核查住院病案首页与费用明细清单的关联性,以及床位周转率与实际开放床位数的合理性。
在资金回流环节,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常被用于掩饰非法所得。部分机构通过虚构员工绩效发放完成套现,具体表现为:
借:医疗业务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这种双分录操作将非法资金伪装成合法人力成本支出。稽查时需要比对考勤记录与薪酬发放明细,核查是否存在虚列人员、虚增绩效等异常情况。
对于跨年度资金调节,递延收益科目可能成为违规操作的"蓄水池"。当医院收到超标医保预付款时,合规处理应为: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待实际发生合规支出后再分期确认收入。但违规机构会直接全额确认收入,或通过虚列支出提前核销递延收益,这种处理会打破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造成期间损益异常波动。
从司法会计鉴定实践看,新型骗保手段已呈现三大特征:药品采购端虚增单价、医疗过程端虚增诊疗频次、资金结算端虚构往来单位。这要求审计人员建立多维核查体系,既要分析进销存数量勾稽关系,也要穿透核查资金流向,更要运用大数据比对技术发现异常诊疗模式。只有将会计专业判断与司法侦查思维结合,才能有效识别隐蔽的违规账务处理。